2024长三角建筑产业化展览会

暨智能建造及绿色低碳主题展

上海 | 国家会展中心(虹桥) 2024年6月3-5日

距离开展还有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 行业丨《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一)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续)

行业丨《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一)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续)

11月9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旨在更好地推进申城装配式建筑的有序、健康、规范地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该规划共分四大部分,本期今天刊登第一部分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第二部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下期明天刊登第三部分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任务和第四部分装配式建筑发展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一)

2016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发展规划》),成为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自《“十三五”发展规划》施行以来,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上下游产业链不断聚集,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工人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规划目标得到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实现跨越式增长。
“十三五”发展成效

1、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基本建立。“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坚持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与“逼”结合,着力抓好项目落地,打开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出台示范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商品房预售优惠、容积率面积奖励等政策,鼓励高预制率项目落地和创新技术应用,充分调动了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在土地出让阶段明确装配式建筑要求,实现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和单体预制指标双控。截至2020年底,上海土地出让阶段装配式建筑落实面积累计约1.5亿平方米。2020年上海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约占新开工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的91.7%。此外,上海积极研判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陆续出台了涉及设计咨询、构件生产、现场施工与竣工验收等方面的推进政策,丰富和完善了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通过提供政策业务培训、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有效引导开发企业加大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通过支持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了建筑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接纳程度,增强了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引导区域内预制构件厂合理布局,有效提升预制构件的生产水平,促进产业链快速发展,为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充分评估“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上海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配套政策。2019年2月,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沪建建材〔2019〕97号),修订和完善了装配式建筑的落实范围和指标要求;2019年11月,修订发布《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沪建建材〔2019〕765号),在充分考虑外围护及内装部品的占比分值基础上,调整了装配式建筑指标计算方法,并鼓励新型技术体系和工艺应用,从而使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2、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十三五”期间,上海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成套技术,实现了“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发展。本市科研机构主持或参加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国家级研发专项3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6项。

上海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科研成果在项目中实践转化。市科委立项的装配式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三年滚动”研究项目,结合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特点,通过产业链龙头企业间密切配合,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并在我市多个高层装配式办公楼项目中得以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科技引领示范效应。市住建委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创新、推广技术一览表》,通过明确装配式建筑中14项典型科技创新技术,并配合专项扶持资金奖励,激发了开发企业应用创新技术的热情。

在此基础上,市住建委等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制定,标准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上海完成新编、修编装配式建筑标准9部,图集5部,技术支撑力度位居全国前列,基本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实施需求。其中,《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252-201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图集》(dbjt08-126-2019)中部分施工检测技术和构造连接节点等为全国首次公布,体现了良好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

3、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持续拓展。装配式建筑已逐步覆盖上海全市各区新建项目。项目类型从“十三五”前期的以住宅为主,拓展至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土地出让阶段落实的装配式建筑面积从2015年的610万平方米到2020年的3843万平方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装配式建筑的认定范围从混凝土建筑扩展到包含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2019-2020年全市新开工的钢结构、钢混结构装配式公共建筑在新开工装配式公共建筑中的占比约为37.2%。

在政策支持下,住宅全装修及内装工业化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新建全装修住宅建设管理的通知》(沪建建材〔2016〕688号)及相关文件要求,本市新建商品房建设用地,全装修住宅面积占新建商品住宅面积(三层及以下的低层住宅除外)的比例为:外环线以内的城区、崇明区应达到 100%,除奉贤区、金山区之外,其他地区应达到 50%。奉贤区、金山区实施全装修的比例,2017年应达到 30%,至 2020 年应达到 50%。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公共租赁住房(含集中新建和商品住房中配建)的全装修比例应为 100%。“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全装修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平均每年约500万平方米,用户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部分项目通过应用集成厨卫等部品部件,实现现场安装干式拼接,减少装修人力成本和建筑装修垃圾排放。

4、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快速完善。“十三五”期间,上海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设计、构件生产、构配件供应、施工与监理、工程检测等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设计方面,市住建委基于工程实践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为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下,部分设计企业成立了专项研发中心和设计团队,积极提升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咨询、构件深化设计、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完善了设计产业链。

预制构件生产方面,实际年产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备案的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143家,流水生产线190条,传统生产线249条,实际年产能约为614万立方米。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行业信心得到提振,不少企业主动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装配式构件相关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在高强混凝土构件、再生混凝土构件、艺术功能构件以及智能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广泛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地方标准和政策文件,举办针对一线施工人员的专项技术实训、岗位特训等。培训基本做到了对装配式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全覆盖。

5、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有效落实。除建立项目落地把关机制外,上海在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方面下工夫,通过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体系。

对于设计环节,2017年6月市住建委发布《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统一建筑、结构、电气专业图纸标准和设计文件编制要求,为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提供了支撑。对于预制构件生产环节,上海强化预制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部品构件必须实施“生产首件验收”;完善构件质保体系,施行构件生产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记录预制构件产品流向,确保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可溯。对于施工环节,上海印发相关文件对工程参建各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针对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构件接缝防水等关键节点做法,上海相继出台了首件拼装、灌浆过程全程录像等规定,发布《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防水技术质量管理导则》(沪建质安〔2020〕20号)等。

此外,上海各区将推进装配式建筑列入区级年度重点工作,成立区级联席会议,深入开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专项治理,建立质量标准化评价和重要建材信息报送制度。市安质监总站联合各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健全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开发、设计、生产、施工和监理各方的责任,定期开展现场巡查、抽查、专项检查,提高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件的检测、抽查比例,确保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品质,有效预防质量隐患。

行业自治方面,市建设协会牵头成立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咨询行业自律联盟,全市40余家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单位加盟。该联盟通过内部协作与自我管理,促进装配式建筑设计质量提升,维护装配式建筑设计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6、装配式建筑示范效应日趋凸显。上海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评选,鼓励优势企业明确发展目标,挖掘项目亮点,强化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获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的项目累计达33项,64个项目入围上海市建设协会评选的“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培育建立上海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1个。此外,近年来上海举办多届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其中的代表性项目还被列入了中国技能大赛序列。每年还举办多场装配式相关技术交流会、博览会、论坛活动,为行业企业、从业人才搭建了多种类型的交流展示平台。

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出席会议,并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上海模式”予以充分肯定。2017年11月,上海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上海有六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不均衡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部分开发企业建造理念有待更新,对装配式建筑了解尚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装配式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计人员存在重构件拆分和深化详图设计,轻技术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重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轻装配式部品部件、围护体系及内装工业化应用的现象;三是构件生产水平不一,部分生产企业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比例较低,不利于项目整体建造效率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工作。

2、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对工程建设组织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预制构件生产、施工等方面。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上海及周边地区区域联动和跨区域构件质量监督模式有待改进,驻场监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施工方面,项目隐蔽工程施工无法做到全方位监管,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施工企业自身管控水平。对于套筒灌浆连接、预制构件连接拼缝处等关键工序或关键位置,部分项目的施工精度和细节把控水平还有待提升。

 3、产业链协同现状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相对割裂、设计环节与产业链脱节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存在前期方案环节对装配式建筑特点考虑不周、对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重视不足的现象,导致后期预制构件拆分困难、预制构件重复率低、模具与预制构件成本过高等问题,建造和管理成本显著增加。部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依然存在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堆放不规范、预埋件定位不准确的现象,甚至出现构件破损、局部裂缝、精度不足等问题。

4、人才结构性短缺有待进一步突破。装配式建筑施工增加了专业构件吊装、套筒灌浆、装配模板拆装等工作需求,从业人员的工种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本市现有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相关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装配式建筑领域人才紧缺。同时,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机制尚未健全,各类培训系统性较弱,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培育相对匮乏,高等院校、专职学校尚缺乏相关专业课设置,导致装配式建筑发展后备人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二)

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继续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深化建筑业创新转型发展,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实现装配式建筑“从有到优”的升级发展,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对于推动上海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发展理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建筑行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建筑节能和减排要求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可以推动传统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跨越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节能减排”的“两提两减”目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力依赖,提升建筑业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度,是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3、智能建造正加速催生新一轮建筑产业变革。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各类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为深入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水平,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建筑业产业变革和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在保持装配式建筑规模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绿色建筑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建筑质量和建设效率;继续保持上海建筑工业化位居全国前列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到2025年,完善适应上海特点的装配式建筑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建造体系和监管体系,使装配式建筑成为上海地区的主要建设方式。以发展为目标,通过精准施策,创新管理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形成适应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实现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和质量水平,对长三角区域城市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1、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在保持现有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指标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建筑总体质量和性能。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中大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取得突破。全市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公租房、廉租房和长租公寓项目100%采用全装修,全市公租房、廉租房项目逐步实现装修部品构配件预制化,鼓励装配化装修应用。有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鼓励社会投资规模以上项目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2、示范目标。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推进国家级优势平台建设。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总数达到12-15个。推动新型装配式技术应用,落实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并落实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10个,培育2-3种新型装配式钢结构、组合结构体系,完成2-3个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试点项目。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推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的深度融合。开展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控中的应用试点,完成10项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技术管控示范工程。

3、产业规划与产能目标。提升上海预制构件生产机械化、工业化水平,通过完善长三角地区预制构件共享机制,实现不小于800万平方米的流水线年产能目标,以适合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建设需求。“十四五”期间,探索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部件向高端装备生产和智能制造发展,促进预制构件生产效率提升。推进预制构件生产、储运、安装全过程的信息共享。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同期展会

指导单位

长三角工程质量联盟

主办机构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浙江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

安徽省建设行业质量与安全协会

上海荷瑞展览有限公司

协办机构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建设产业化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预制构件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

19916568636

15555640883

400 069 0052

咨询客服

扫码添加好友